項目 | 質(zhì)量分數(shù) | |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C | Cr | Mo | Co | V | W | Fe | |
試樣1實測值 | 1.61 | 4.82 | 1.94 | 7.88 | 4.58 | 10.10 | 余量 |
試樣2實測值 | 1.60 | 4.81 | 1.94 | 7.89 | 4.56 | 10.11 | 余量 |
試樣3實測值 | 1.62 | 4.78 | 1.93 | 7.80 | 4.86 | 10.29 | 余量 |
分享:真空氣體淬火熱處理對粉末冶金高速鋼S390硬度的影響
高速、高效的切削加工方式為現(xiàn)代制造業(yè)的主要發(fā)展方向之一,廣泛應用于鋼鐵、鋁合金等材料的高速切削加工中[1-2]。
目前,對于粉末冶金高速鋼真空氣體淬火熱處理的相關(guān)應用較少,真空熱處理相對鹽浴更加綠色環(huán)保,因此需要對后續(xù)企業(yè)的綠色轉(zhuǎn)型發(fā)展進行相應的技術(shù)儲備。蔡紅等[3]對粉末冶金高速鋼S390進行了真空氣體淬火試驗,得出在加熱溫度為1 180 ℃、冷卻壓力為0.4 MPa和加熱溫度為1 230 ℃、冷卻壓力為0.6 MPa條件下,該鋼的硬度均大于63.2 HRC。筆者對刀具使用過程中硬度與紅硬性進行了測試,結(jié)果可為后續(xù)粉末冶金高速鋼真空氣體淬火熱處理提供試驗方向。
1. 試驗材料與試驗方法
1.1 試驗材料
對粉末冶金高速鋼S390半成品滾刀毛坯料(1件)與扇形試樣(2件)進行試驗。試樣直徑為70 mm,長度為160 mm,孔徑為31 mm;扇形試樣的有效厚度為10 mm。試驗材料的化學成分如表1所示。
1.2 試驗方法
使用拋丸機去除試樣表面毛刺,對試樣1、試樣2進行真空熱處理,裝爐前使用汽油對這兩個試樣進行清洗,晾干后入爐,對試樣3進行鹽浴熱處理。試樣1~3的熱處理工藝參數(shù)如表2所示。
熱處理方式 | 試樣編號 | 真空度/Pa | 加熱分段 | 溫度/℃ | 時間/min | 冷卻方式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真空熱處理 | 1,2 | ≤10 | 預熱1 | 600 | 70 | 氮氣 |
預熱2 | 850 | 60 | 氮氣 | |||
預熱3 | 1 080 | 40 | 氮氣 | |||
加熱段 | 1 210 | 30 | 氮氣 | |||
鹽浴熱處理 | 3 | - | 預熱1 | 600 | 8 | 260~270 ℃等溫硝鹽 |
預熱2 | 850 | 4 | ||||
預熱3 | 1 080 | 4 | ||||
加熱段 | 1 210 | 2 |
將淬火冷卻氣體壓力設定為0.8 MPa,將平均冷卻速率設定為3 ℃/s。淬火完成后,對試樣進行打磨、拋光,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淬火后試樣的晶粒度,使用洛氏硬度計測試試樣的硬度。使用硝鹽回火爐進行回火,工藝制度為560 ℃×60 min×4次,回火完成后對試樣進行打磨、拋光,再將試樣置于光學顯微鏡下觀察,使用洛氏硬度計測試試樣的硬度。最后對試樣進行紅硬性試驗,工藝制度為600 ℃×4 h×1次,完成后對試樣進行打磨,使用洛氏硬度計測試試樣的硬度。
2. 試驗結(jié)果與分析
2.1 淬火后試樣的晶粒度與硬度
2.1.1 淬火后試樣的晶粒度
淬火后試樣2,3的顯微組織形貌如圖1所示。由圖1可知:淬火后試樣2的晶粒度評級為10.5~11級,無混晶現(xiàn)象;淬火后試樣3的晶粒度評級為11~11.5級,無混晶現(xiàn)象。一次碳化物顆粒均勻分布在基體中,這是由于粉末冶金技術(shù)解決了傳統(tǒng)高速鋼冶煉過程中一次碳化物粗大和組織嚴重偏析等問題,因此粉末冶金技術(shù)具有無成分偏析、晶粒細小、碳化物尺寸細小、熱處理變形小、硬度均勻、韌性和耐磨性良好等優(yōu)點[4]。在加熱保溫過程中,大量均勻彌散分布的一次碳化物作為第二相質(zhì)點,對奧氏體晶界起到了釘扎作用,阻礙奧氏體晶粒的長大[5],從而得到超細晶粒。
2.1.2 淬火后試樣的硬度
淬火后試樣1~3的硬度測試結(jié)果如表3所示。
試樣編號 | 硬度 | 均值 |
---|---|---|
1 | 66.8,66.8,66.5,66.5,67.3 | 66.8 |
2 | 66.0,65.8,66.1,65.7,66.6 | 66.0 |
3 | 64.6,64.5,65.3,65.2,64.4 | 64.8 |
真空淬火后試樣未發(fā)生開裂,說明冷卻速率未超過臨界點。由表3可知:淬火后試樣2的硬度平均值低于試樣1,相差0.8 HRC。試樣1的有效厚度為19.5 mm,試樣2,3的有效厚度為10 mm,真空淬火后試樣1,2較試樣3鹽浴爐后的硬度低,說明在該真空試驗條件下,試樣1,2均存在碳化物的提前析出行為[6]。由于冷卻速率有限,較厚試樣的冷卻速率較慢,奧氏體中溶解的碳化物部分提前析出,彌散的二次碳化物提高了基體組織的硬度,因而淬火后,兩試樣的硬度存在較大差異。
2.2 回火程度與回火后試樣的硬度
2.2.1 回火程度
回火后試樣2,3的顯微組織形貌如圖2所示。由圖2可知:基體中黑色為回火馬氏體,碳化物顆粒分布均勻,回火充分且無殘余奧氏體,回火程度為1級,無過熱現(xiàn)象發(fā)生。
2.2.2 回火后試樣的硬度
回火后試樣1~3的硬度測試結(jié)果如表4所示。
工序 | 試樣1硬度 | 試樣1硬度均值 | 試樣2硬度 | 試樣2硬度均值 | 試樣3硬度 | 試樣3硬度均值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回火1次后 | 66.6,66.6,67.0 | 66.7 | 67.4,68.1,67.7 | 67.7 | 68.1,68.8,68.6 | 68.5 |
回火2次后 | 66.7,66.9,66.7 | 66.8 | 67.6,68.2,67.5 | 67.8 | 69.2,69.5,68.7 | 69.1 |
回火3次后 | 66.6,66.4,66.2 | 66.4 | 67,67.5,67.2 | 67.2 | 67.9,68.2,68.1 | 68.1 |
回火4次后 | 66.3,66.2,66.4 | 66.3 | 66.9,67.5,67 | 67.1 | 68.0,67.9,68.3 | 68.1 |
回火后試樣2,3的硬度變化如圖3所示。由圖3可知:回火過程中試樣2,3的硬度先增大后減小。淬火后,鋼中存在殘余奧氏體,未完成馬氏體轉(zhuǎn)變。由于殘余奧氏體的碳含量降低,在560 ℃回火2次過程中,殘余奧氏體分解為淬火馬氏體,即產(chǎn)生“二次淬火現(xiàn)象”。殘余奧氏體的分解與轉(zhuǎn)變對回火硬度的增大產(chǎn)生作用。另一方面,回火過程中,基體中大量細小的MC型二次碳化物彌散析出,起到二次硬化效果[7]。
2.3 紅硬性試驗
試樣1~3的紅硬性試驗結(jié)果如表5所示。
試樣編號 | 硬度 | 均值 |
---|---|---|
試樣1 | 61.0,61.5,61.3 | 61.3 |
試樣2 | 61.7,62.0,61.9 | 61.9 |
試樣3 | 64.8,65.1,65.1 | 65.0 |
由表5可知:試樣1的紅硬性較試樣3的紅硬性小3.7 HRC,試樣2的紅硬性較試樣3的紅硬性小3.1 HRC。紅硬性是指在一定溫度下,一定時間后材料保持硬度的能力,是抗回火穩(wěn)定性試驗后的硬度。紅硬性主要取決于加熱過程中固溶于奧氏體中碳化物的含量。隨著加熱溫度的升高,碳化物溶解量增加,紅硬性增大[8]。同時,增大回火后材料的峰值硬度,減小二次碳化物的長大速率也能增大材料的紅硬性[9],但由于真空淬火冷卻速率較小,材料在二次碳化物的析出區(qū)停留時間長,使淬火后得到的過飽和馬氏體合金化程度降低,回火過程中二次碳化物析出量減少,提前析出的碳化物已經(jīng)聚集長大,碳化物的彌散度降低,從而紅硬性減小。
真空氣體淬火與鹽浴熱處理后試樣2,3的硬度如圖4所示。由圖4可知:在整個熱處理過程中,淬火后鹽浴熱處理材料的硬度小于真空熱處理。二次硬化峰值出現(xiàn)在第2次回火后,硬度相差1.3 HRC,這是由于在真空熱處理方式下,淬火過程中碳化物提前析出,固溶于基體中的碳化物含量降低,在同等回火條件下,真空熱處理方式下試樣中碳的脫溶程度較大,回火抗性降低,再加上二次硬化不足,導致真空熱處理方式下材料的回火硬度較小。
3. 結(jié)論
(1) 粉末冶金高速鋼S390的有效厚度為20 mm,在冷卻壓力為0.8 MPa,冷卻速率為3 ℃/s條件下,可以對S390鋼進行真空淬火,且該鋼不會發(fā)生開裂現(xiàn)象。
(2) 回火4次后S390鋼的硬度較鹽浴回火硬度小1.2 HRC。
(3) 在冷卻壓力為0.8 MPa,冷卻速率為3 ℃/s條件下,真空氣體淬火熱處理S390鋼的紅硬性較鹽浴熱處理后S390鋼的紅硬性小3.1~3.7 HRC。
(4) 真空熱處理與鹽浴熱處理的差異主要體現(xiàn)在淬火冷卻速率較小,增大冷卻氣體壓力可增大冷卻速率,進而增大回火后S390鋼的硬度,增強其紅硬性。
文章來源——材料與測試網(wǎn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