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軋工作輥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裂紋主要有3類,分別是機械裂紋、疲勞裂紋[1]、熱損傷裂紋(卡鋼等過熱造成)[2]。某熱連軋線,精軋前段(F1~F4)事故率較高,主要有F1打滑和卡鋼、F1~F4堆鋼等。這造成精軋前段高鉻鐵材質工作輥的損失較高,平均每月60 mm以上,其中熱損傷裂紋損失占比在80%左右。按照生產工藝要求,這些裂紋必須去除,以保障軋機和軋輥的運行安全性[3]。但是,為了降低軋鋼成本(輥耗成本和磨削成本),提升軋輥的磨削效率和周轉效率,需要探索精軋高鉻鐵材質工作輥帶熱裂紋上機使用的機理。
1. 精軋前段工作輥受力分析
精軋工作輥在軋制過程中除了受到軋制力外,還有摩擦力、微張力、熱應力等。但是摩擦力、微張力、熱應力相對軋制力而言要小很多,所以在分析精軋工作輥受力情況時,主要考慮軋制力的作用。如圖1所示,當輥面A處與帶鋼接觸時,近似認為該處受到的正壓力和摩擦力的合力與軋制力相當。該熱連軋線精軋前段機架的最大軋制力為35 MN,一般正常生產時軋制力在15~20 MN。
2. 高鉻鐵工作輥工作時熱損傷裂紋擴展的臨界條件分析
本文探索的是精軋前段高鉻鐵工作輥帶熱損傷裂紋上機使用,為此引用材料的斷裂準則概念,從彈性力學方程或彈塑性力學方程出發(fā),把裂紋作為一種條件,考慮裂紋頂端的應力、應變和位移場,建立裂紋擴展的臨界條件——斷裂準則。
按照裂紋在構件中的形態(tài),一般分為3種,分別為穿透裂紋、表面裂紋、埋藏裂紋,如圖2所示:
精軋前段高鉻鐵工作輥的熱損傷裂紋一般為表面裂紋[4],為此我們主要研究表面裂紋的斷裂韌性。在實驗室內,對高鉻鐵材質軋輥進行斷裂韌性實驗。裂紋尖端附近各點應力的強弱程度與的量有關;即裂紋尖端附近各點的應力,不是隨構件所受拉應力成比例的增長或減少,而是隨成比例的增長或減少。稱為應力強度因子,并記為,單位為,,其中為裂紋深度。
隨著載荷的增加,應力強度因子也逐漸增加。實驗結果表明,當它達到某一臨界值時,裂紋將發(fā)生失穩(wěn)擴展,導致構件斷裂。稱為短裂紋韌性。即,斷裂強度因子低于,構件就不會發(fā)生裂紋擴展。
根據日本川崎制鐵水島鋼廠田中史雄工程師,應用斷裂力學判據確定軋輥的使用界限,。由此公式理論計算得出,深度小于10.59 mm的裂紋在34 MN的軋制力作用下可以正常使用,因此該軋線精軋前段高鉻鐵材質工作輥可以正常上機使用。
精軋高鉻鐵工作輥卡鋼后,一般會在過鋼區(qū)產生一條熱損傷裂紋帶。裂紋的形態(tài)一般表現(xiàn)為網格狀(圖3),深度為3~10 mm,下機后輥面異常明顯。軋輥磨削后進行渦流探傷,會發(fā)現(xiàn)檢測結果存在對應輥身裂紋部位、沿軋輥軸向的裂紋值帶和軟點值帶(圖4)。渦流裂紋值和軟點值的閥值分別為0.2、0.4,超出的視為異常。
渦流檢測結果反饋熱裂紋變化情況。熱裂紋帶的渦流裂紋值和軟點值整體上變化不大或者持續(xù)降低,表明裂紋正在逐漸變弱,同時結合觀察裂紋帶形態(tài)(熱裂紋帶軸向和周向上的寬度變窄,裂紋邊界變細等)進行判定,軋輥是否可持續(xù)上機使用。
利用斜探頭檢測和分析裂紋深度變化。帶熱裂紋的工作輥每次磨削完后,可用超聲波斜探頭檢測裂紋的深度。若斜探頭探得的深度逐漸降低,表明裂紋正在逐漸消除。
利用雙晶直探頭檢測和分析熱裂紋擴展情況。雙晶直探頭檢測最為重要,其主要作用是檢查裂紋是否呈現(xiàn)角度擴展。根據縱波的特性,若裂紋垂直于軋輥表面的切面,雙晶探頭檢測不到,只能檢測到結合層的反射波。發(fā)生擴展的裂紋,雙晶檢測裂紋波呈現(xiàn)“走波”現(xiàn)象,由淺逐漸加深。
實驗初始,先把裂紋較淺的軋輥作為實驗對象,使用到裂紋正常消除后逐漸實驗裂紋更深的軋輥,并且后續(xù)實驗接近報廢直徑的軋輥。結果8支實驗軋輥全部使用到裂紋正常消除,或者達到帶裂紋正常報廢,這表明精軋前段高速鋼工作輥可以帶熱裂紋安全使用。詳細實驗數據如表1。
然后修改使用制度,將軋輥帶熱裂紋上機納入正常使用,且事故軋輥帶裂紋上機,換輥周期和磨削量與正常軋輥一樣。制度實施后,每月減少高鉻鐵熱裂紋磨削損失40 mm以上,同時節(jié)省大量砂輪、切削液、人工磨削等成本,緩解了現(xiàn)場精軋前段工作輥投入量大、資金占用多、周轉緊張的情況。
理論計算和實驗驗證表明:精軋前段高鉻鐵工作輥能夠帶熱損傷裂紋上機使用,并可做到換輥周期和磨削量與正常軋輥一致。裂紋擴展速率小于軋輥的正常減徑,隨著軋輥的使用,熱損傷裂紋逐漸消失。在使用現(xiàn)場,超聲波雙晶探頭檢測不到裂紋的存在,即裂紋的方向與超聲波的方向一致,與軋輥表面的切面相垂直。
精軋前段高鉻鐵工作輥帶熱損傷裂紋上機,不但減少了高鉻鐵工作輥的異常損失,同時節(jié)省了大量砂輪、切削液、人工磨削等成本,而且緩解了現(xiàn)場精軋前段工作輥投入量大、周轉緊張的情況,具有重要意義。
文章來源——金屬世界
3. 上機實驗及分析
3.1 熱損傷裂紋形態(tài)表征及渦流特征
3.2 帶裂紋實驗的檢測保障工作
3.3 實驗工作及結果
4. 結束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