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 要:對兩種典型的聚合物基固體自潤滑材料聚四氟乙烯(PTFE)和聚酰亞胺(PI)的熱穩(wěn)定 性和摩擦磨損性能進行了測試,并用掃描電子顯微鏡(SEM)觀察了試驗后的摩擦表面形貌,用 X 射線能量分散譜儀(EDS)分析了試驗后摩擦表面的特征元素.結果表明:兩種聚合物基固體自潤 滑材料均具有良好的熱穩(wěn)定性,聚四氟乙烯基固體自潤滑材料的潤滑性能和耐摩擦磨損性能要優(yōu) 于聚酰亞胺基固體自潤滑材料的.
關鍵詞:聚合物;固體自潤滑材料;摩擦磨損性能;熱穩(wěn)定性;潤滑機理
中圖分類號:O631.2 文獻標志碼:A 文章編號:1001G4012(2018)12G0882G05
固體潤滑材料在真空環(huán)境中難以揮發(fā),采用固 體潤滑材料可以解決液體潤滑劑的真空揮發(fā)問題, 由于固體潤滑材料一般可以加工成零部件,常用于 高溫、高載荷、微動摩擦、腐蝕介質、無供油儲油空 間、裸露環(huán)境等特殊工況下[1].為提升固體潤滑材 料的綜合性能,常加入一些增強體、耐磨顆粒等助劑 構成自潤滑復合材料,其中聚合物基固體自潤滑材 料因其優(yōu)異的減摩耐磨特性、韌性、化學穩(wěn)定性、介 質相容 性 及 電 絕 緣 性 等,在 近 年 來 得 到 空 前 發(fā) 展[2G3],常用作軸承、活塞環(huán)、滑動電接點、醫(yī)療器件 零部件等.聚酰亞胺和聚四氟乙烯是兩類典型的聚 合物基固體自潤滑材料,然而前者的摩擦因數(shù)和磨 耗量(或磨損率)相對較大,不適宜單獨使用;后者潤 滑性極佳,但其硬度低,易被磨損.目前通常以這兩 種聚合物作為基體,通過端基改性、表面處理、顆粒 填充、纖維增強、復合共混等方法[4],制備具有自潤 滑特性的改性材料或復合材料[5G7].
聚合物基固體自潤滑材料的設計研制及其摩 擦、磨損、潤滑機理的探索,是當前潤滑材料的研究 重點.研究潤滑材料的摩擦磨損性能,通常采用摩 擦磨損試驗配合表面分析技術和磨屑檢測分析技術等手段[8],例如:以掃描電子顯微鏡(SEM)、原子力 顯微 鏡 (AFM)為 代 表 的 磨 損 表 面 形 貌 分 析 技 術[9G10],以 X射線光電子能譜儀(XPS)、X 射線能量 分散譜儀(EDS)為代表的磨損表面化學成分分析技 術[11],以鐵譜儀和光譜分析儀為基礎的磨損狀態(tài)實 時監(jiān)測技術[12],以及將工作環(huán)境、摩擦方式、運動模 式與接觸形式相結合的多因素綜合效應研究[13G14] 等.對于聚合物基自潤滑復合材料的摩擦學機理與 潤滑機制,目前相關理論存在一定的差異[15G16].為 此,筆者選取兩種典型的聚合物基固體自潤滑材料, 研究了其熱穩(wěn)定性及摩擦學性能,從理論推導結合 模型構建的角度,對聚合物基固體自潤滑復合材料 的摩擦磨損及潤滑機理進行了研究.
1 試驗材料與試驗方法
1.1 試驗材料
試驗材料選用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自主研 發(fā)的改性熱塑性聚酰亞胺基固體自潤滑材料(編號 為1號)和石墨改性聚四氟乙烯基固體自潤滑材料 (編號為2號).
1.2 試驗方法
1.2.1 熱穩(wěn)定性試驗
利用熱重分析儀(TGA)進行熱分解溫度測試,利 用差示掃描量熱儀(DSC)進行玻璃化轉變溫度測試.
1.2.2 摩擦磨損試驗
分別在試驗室常規(guī)環(huán)境以及真空環(huán)境下對兩種 固體自潤滑材料進行摩擦磨損試驗.
(1)常規(guī)試驗室環(huán)境(常溫常壓)下的摩擦磨損 試驗執(zhí)行 GB/T3960-2016«塑料 滑動摩擦磨損試 驗方法».采用 MG200型摩擦磨損試驗機進行環(huán)G塊 式滑動摩擦磨損試驗,對偶件與聚合物基固本自潤 滑復合材料試樣組成摩擦副,試樣尺寸為30mm× 7mm×6mm,對偶件尺寸為?40mm×?16mm× 10mm.聚合物基固體自潤滑復合材料表面經過磨 削加工,對偶件材料為45鋼,硬度為40~45HRC, 表面粗糙度Ra=0.8μm.試樣和對偶件均使用丙 酮清洗,晾干后使用.試驗條件如下:試驗環(huán)境溫度 22~23 ℃,載荷196N,對偶件轉速0.42m??s-1,干 摩擦時間2h.摩擦因數(shù)由每次記錄的摩擦力矩按 照 GB/T3960-2016中的公式計算得到,磨痕寬度 采用鋼直尺測量.
(2)利用球G盤試驗機進行真空條件下的摩擦 因數(shù)和磨痕直徑的測試.聚合物基固體自潤滑復合材料機加工成?32mm×10mm 的試樣,對偶件尺 寸為 ?8 mm. 對 偶 件 為 精 度 不 低 于 G10 級 的 9Cr18鋼球.試 驗 條 件 如 下:試 驗 環(huán) 境 溫 度 22~ 23 ℃,真 空 度 不 高 于5×10-3 Pa,試 驗 法 向 載 荷 5N,對偶 件 轉 速1000r??min-1,干 摩 擦 時 間 5h. 點接觸形式測試真空環(huán)境下固體自潤滑材料的摩擦 因數(shù)隨時間的變化趨勢,試驗時球固定不動,盤做單 向旋轉.在30倍體視顯微鏡下,在試環(huán)磨痕上下左 右4個位置測量,取平均值作為磨痕直徑.
1.2.3 磨痕及磨屑分析試驗
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摩擦磨損試驗后試塊 的表面形貌,利用 X射線能量分散譜儀分析摩擦磨 損試驗后試塊表面的特征元素.
2 試驗結果與討論
2.1 熱穩(wěn)定性
采用熱重分析法,通過測量固體自潤滑材料在 升溫過程中的質量變化率,獲得材料的起始熱分解 溫度.采用差示掃描量熱法,通過測量材料變溫過 程中的熱量變化率,獲得材料的玻璃化轉變溫度.
由表1可見,兩種固體自潤滑材料的熱分解溫 度均較高,具有良好的熱穩(wěn)定性.其中,聚四氟乙烯 基材料的玻璃化轉變溫度比聚酰亞胺基材料的更 高,而聚酰亞胺基材料的熱分解溫度比聚四氟乙烯 基材料的更高.因此,若在瞬時高溫下工作,推薦采 用聚酰亞胺基固體自潤滑材料;若在長時較高溫度 下工作,則推薦采用聚四氟乙烯基固體自潤滑材料.
2.2 摩擦磨損性能
由表2可見:與常溫常壓環(huán)境相比,真空環(huán)境中 固體自潤滑材料的抗磨減摩性能更佳;另外,聚四氟 乙烯基固體自潤滑材料的潤滑性能相比聚酰亞胺基 固體自潤滑材料的更佳.
2.3 磨痕形貌及磨屑成分
圖1 1號試樣表面SEM 形貌磨痕形貌 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對摩擦磨損試驗后試塊的 表面(摩擦試驗表面和非摩擦表面)進行觀察,發(fā)現(xiàn) 兩種材料的磨痕處與非摩擦表面相比均呈現(xiàn)出不同 程度的損傷,如圖1和圖2所示.其中,聚四氟乙烯 基固體自潤滑材料出現(xiàn)了堆積狀的瘢痕,并可見微 量的片狀磨粒;而在聚酰亞胺基固體自潤滑材料的 磨痕表面可觀察到明顯的犁溝,溝槽呈切削狀,且相 比聚四氟乙烯基固體自潤滑材料要顯著得多,說明 聚酰亞胺基固體自潤滑材料不能在對偶件金屬摩擦 表面形成相對穩(wěn)定、連續(xù)的轉移膜,因而磨損較為嚴 重.由此可見,聚四氟乙烯基固體自潤滑材料的耐 磨損性能優(yōu)于聚酰亞胺基固體自潤滑材料的,原因 是:雖然聚酰亞胺硬度相對更高,但韌性相對較差,所以磨痕更明顯;而聚四氟乙烯為全氟側基,螺旋構 象,碳鏈周圍由氟原子環(huán)繞封閉,分子無極性,相對 容易發(fā)生鏈間滑移,可有效“卸除”部分外力,因此表 現(xiàn)出優(yōu)良的抗磨損能力.
2.3.2 磨屑成分
通過 X射線能量分散譜儀分析摩擦磨損試驗 后試塊表面的特征元素可知:1號試樣的非摩擦表 面處(磨塊)特征元素以碳、氧、氮為主,與基體成分 聚酰亞胺相符,而摩擦試驗表面處(磨痕)聚酰亞胺 的氮特征峰減弱,見圖3;2號試樣的非摩擦表面處 (磨塊)特征元素以碳、氧、氟為主,與基體成分聚四 氟乙烯相符,而磨痕處聚四氟乙烯的氟特征峰減弱, 見圖4;兩種材料的磨痕處均出現(xiàn)了試驗機不銹鋼 摩擦副中的鐵元素.由此可以推斷,試塊因磨損而 導致表面的部分聚合物膜轉移至對磨材料(摩擦副)表面,同時摩擦副表面的部分金屬氧化膜也在摩擦 過程中轉移至試塊的磨痕表面.
3 摩擦與潤滑機理分析
根據摩擦磨損試驗后試塊表面磨痕和非磨痕處 的SEM 形貌和 EDS成分結果分析如下.
(1)摩擦過程中時刻伴隨著磨屑的產生,這些磨屑或單獨存在并吸附于摩擦副上(接觸面),或經 氧化還原反應與基體結合成鍵.由 EDS分析結果 可知,磨屑以磨塊(轉動摩擦部件)上面的有機元素 為主,并混合有鋼球(靜止摩擦部件)上面的無機元 素.在整個摩擦過程中,靜止摩擦部件主要參與的 是氧化過程.這一結論同時符合經典動摩擦理論. 并且,經過對比分析可知,合理的摩擦副硬度匹配決 定了其摩擦磨損性能.在動靜結合的摩擦副中,應 以硬度較高的材料作為靜止摩擦部件,以達到緩解 磨耗的目的.
(2)潤滑機理中重要的過程是在摩擦表面成膜 的過程[10].這個所謂的“膜”是微觀意義上的保護 層,而非宏觀層面上的“薄膜”.這個保護膜(即“邊 界膜”[8])是由潤滑材料、摩擦副以及其磨屑和氧化 物共同組成的混合物.在整個摩擦副工作周期中, 潤滑保護膜經歷了“構建→破壞→構建→破壞”的動 態(tài)過程,如圖5所示.具體來講,在保護膜構建過程 中,既存在物理吸附的成分又包含了化學反應的成 分,此時吸附膜與反應膜共存,并且吸附膜逐漸參與 氧化還原反應而轉化為反應膜.當轉化到一定程度 時,吸附膜減小到一定水平,同時反應膜進一步增加 直至“過飽和”.初步假設:①此時的反應膜已增加至可以完全覆蓋摩擦表面;②此時的吸附膜已減少 至以極端形式,即單分子層的形式附著在摩擦表面. 于是可知:由于最外層分子不再受吸附力所約束,因 而此時的保護膜處于最弱的“待轉移”狀態(tài),亟待下 一輪摩擦過程給予“破壞再重建”.但是,這個假想 中的“構建→破壞→構建→破壞”過程并非如永動機 一樣周而復始、永不停止.因為在“破壞”過程中,摩 擦表面的氧化物將重新脫離表面而被剪切成磨屑的 形式存在,但是已知并非全部磨屑都能得以在“重 建”過程中氧化或吸附,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,這一 過程中必將伴隨著磨耗以及大量的保護膜損耗.這 個假設是在邊界潤滑理論[4,8,17]基礎上推導的,進一 步解釋了為何非自潤滑材料的滑動摩擦試驗終會以 卡咬、燒結為終點.即非自潤滑摩擦副需要通過潤 滑劑來降低摩擦磨損,而自潤滑材料則無需進行表 面處理或在界面添加液體潤滑劑.
4 結論
(1)兩種聚合物基固體自潤滑材料均具有良好 的熱穩(wěn)定性;若在瞬時高溫下工作,推薦采用聚酰亞 胺基固體自潤滑材料;若在長時較高溫度下工作,則 推薦采用聚四氟乙烯基固體自潤滑材料.
(2)在低載荷條件下,聚四氟乙烯基固體自潤 滑材料的潤滑性能優(yōu)于聚酰亞胺基固體自潤滑材料 的.可通過添加二硫化鉬、石墨、聚烯烴類固體潤滑 劑填料來改善聚酰亞胺的潤滑性能.
(3)通過石墨顆粒的填充改性,聚四氟乙烯基 固體自潤滑材料的耐磨損性能得到了有效改善.
(4)摩擦過程中磨塊與對磨材料(摩擦副)之間 存在著動態(tài)的膜轉移,潤滑膜體系經歷了“構建→破 壞→構建→破壞”的動態(tài)重建過程.
(5)合理的摩擦副硬度匹配決定了其摩擦磨損 性能.
參考文獻:
[1] 劉維民,翁立軍,孫嘉奕.空間潤滑材料與技術手冊 [M].北京:科學出版社,2009:7G9.
[2] 王彥宗,劉振營,郭亞軍.高分子G無機納米復合潤滑 材料研究進展[J].材料導報,2006,20(增刊2):215G 218.
[3] 喬紅斌,田雪梅,吳芳.高分子自潤滑材料研究進展 [J].材料導報,2007,21(10):24G26.
[4] 王成彪,劉家浚,韋淡平,等.摩擦學材料及表面工程 [M].北京:國防工業(yè)出版社,2012:27G28,236G239.
[5] 黃挺.聚酰亞胺的摩擦學改性研究[D].上海:復旦大 學,2014:20G26.
[6] 姜旭峰,季峰,孫世安.聚四氟乙烯潤滑材料的摩擦 學特性及其改性研究[C]∥第八屆國際摩擦密封材 料技術交流暨產品展示會.北京:中國摩擦密封材料 協(xié)會,2006:169G173.
[7] 于坤,羅新民.納米聚四氟乙烯合成工藝進展[J].潤 滑油,2002,17(5):18G20.
[8] 王振廷,孟君晟.摩擦磨損與耐磨材料[M].哈爾濱: 哈爾濱工業(yè)大學出版社,2013:35G38,129G149.
[9] 王文東,張超,杜鳴杰,等.水/油潤滑條件下PTFE復 合材 料 的 摩 擦 學 性 能 [J].理 化 檢 驗 (物 理 分 冊), 2016,52(10):717G721.
[10] 劉海彬,郭強,米雪,等.氧化程度對氧化石墨改性環(huán) 氧樹脂涂層摩擦學性能的影響[J].理化檢驗(物理分 冊),2013,49(11):727G730.
[11] 喬玉林,池俊成,徐濱士,等.X 光電子能譜分析邊界 潤滑膜特性的研究[J].理化檢驗(物理分冊),2001, 37(8):323G327.
[12] 張菊,包春江,楊志伊.潤滑滑動摩擦磨損試驗及其 鐵譜監(jiān)測 技 術 研 究 [J].農 機 化 研 究,2006,28(4): 161G163.
[13] 張延帥,周暉,萬志華,等.靶功率對射頻磁控濺射制 備 MoS2GSb2O3 復合薄膜結構和性能的影響[J].潤 滑與密封,2011,36(7):70G74.
[14] 鄭軍,周暉,楊拉毛草,等.不 同 金 屬 基 體 上 WGC:H 濺射薄膜的摩擦學性能[J].宇航材料工藝,2015,45 (1):57G61.
[15] MAREK K,WLADYSLAW S.Thefiniteelement methodintribologicalstudiesofpolymermaterialsin triboGpairwiththeoxidelayer[J].TribologyLetters, 2013,52(3):381G393.
[16] EMERSON E N,ANDREAS A P.Theeffectof surfaceroughnessonthetransferofpolymerfilms underunlubricatedtestingconditions[J].Wear,2015, 326G327:74G83.
[17] 曲慶文.薄膜潤滑理論[M].北京:科學出版社,2006: 4G5.
文章來源——材料與測試網